機車是許多學生與上班族的代步工具。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,機車所衍生出來的人際關係、物質文化、視野風景與身體感所代表意義呢?讓我們一起跟著詹怡嘉(林事務所助理體驗策略師)在【關鍵評論網】的這篇文章來重新思考機車與我們生活的關係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化堆疊自生活痕跡,而敏銳的商人不會錯過源自生活需求的商機,在台灣,非機車維修零件外的週邊配件百百種,有裝飾用的貼紙、行車記錄器、機車手機架(貼心提醒:行車時使用手機違反,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31條之1規定,會處1,000元罰鍰。)、藍芽安全帽、全身雨衣(包括防雨鞋套、防沙塵護目鏡),不禁佩服台灣人發現需求的敏銳與細緻,以及因應生活需求開發出產品的速度和彈性。值得肯定的是產品多半務實好用,但在美觀上,似乎回到一貫的「啊便宜就好,好看能吃嗎?」。每天從身旁呼嘯而過的機車,大部分似乎只給城市留下許多廢氣,而非城市景觀。
...
人的行為從一個動作,成為一群個體的習慣,從而創造出物質文化,再進一步附加精神情感於上,處處交織成為台灣機車族文化。當美國的自行車可以在女性解放運動上扮演重要角色(註),騎機車對於台灣女性而言也有某種程度上的解放吧。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96746